內容來自sina新聞
評論如何看房企倒閉的多米諾之憂
??近日,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、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發佈的《住房綠皮書:中國住房發展報告(2014-2015)》預測,2015年一、二線城市房價或將繼續下滑,但有望在下半年逐漸回暖,限購政策有望全面退出,未來一半以上的開發商或將轉行、消失。如有購房問題可咨詢400-606-6969轉211
??據不完全統計,僅北京、武漢、四川等三地,過去一年已有上千傢房企從樓市“消失”。雖說在國傢“穩中求進”政策環境下,房企破產的多米諾效應出現的可能性很小,但也不能忽視高存量、高負債重壓之下許多房企生存狀況堪憂,調控重壓之下必然要有部分房企因面臨資金問題在這場“生存之戰”中被淘汰,市場競爭下的優勝劣汰或許才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。
??現在問題是,即使今後的貨幣環境將逐步放松,但開發商的籌資成本仍難下降。
??尤其對於中小型房企來說,為瞭生存和發展,往往追求比大型房企更快的增長速度,然而,一旦行業陷入低潮,這樣的房企風險往往最先暴露。“未來90%的房地產企業都必須要淘汰出局。”此前,新城控股集團副總裁歐陽捷在一場地產論壇上悲觀地表示,“至少在未來5年時間裡,房地產投資規模和增速還會繼續下降,新開工面積和土地購置面積也會下降,這是必然的。”
??對於未來90%的房地產企業將被淘汰出局,歐陽捷認為有著足夠的數據支撐。他在現場羅列一堆數字推算,2012年全國有8.9萬傢房地產企業,而在房地產市場瘋狂的2013年,全年房地產市場竣工面積為10億平方米,如果按照10萬平方米體量的樓盤計算,僅僅需要1.1萬傢房地產企業就已足夠。
??越來越高的負債率、逐漸到期的房地產信托、銀行信貸……都成為目前房地產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資金難題。尤其是一些2009年、2010年進入樓市的小房企,拿地成本高,降價空間小,資金回收慢,資金鏈十分脆弱。加之房地產將迎來銀行還貸和信托還款高峰,許多房地產企業都是硬挺著“求生存”。“能活下去,就是萬幸”。現在,最讓管理層擔心的就是房企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出現“破產潮”,以及可能會出現開發商申請破產或者留下“爛尾樓”而跑路的情況。如果出現房企“破產潮”將帶來嚴重後果。
??雖然有瞭法律規定的破產程序,但是由於牽涉到眾多購房者、銀行、建築公司,破產清算如何進行仍需明確。銀行的欠款誰來還,爛尾的樓盤誰來接手,業主的權利如何保障?這些問題處理不好,都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。因此,如何防止項目因為房企破產而爛尾,影響購房者的權益,從而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,將極大地考驗政府的應對能力。
??盡管中國房地產市場化已走過10多年的歷程,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消費者保護制度,因此,作為政府主管部門除瞭預警,更應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,地方政府除瞭繼續貫徹落實中央的調控政策外,應自主采取多重監管手段。
??一方面,政府對於房地產企業的資金流應加強即時管控。如政府可與銀行等金融信貸機構合作,建立對房企的負債情況監測網絡,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題。尤其是對那些沒有上市、也沒有銀行信貸的房企,一旦出現異常資金流,就要警惕其暗存的非正常渠道融資風險、資金抽逃風險、資金斷裂風險。
??另一方面,在開發商回籠的預售款中,有必要建立業主保障的保證金,由第三方存管,直至住房安全移交到購房者手中。以資金為房產安全和質量背書,才是解決經濟糾紛、保護弱勢一方的最佳途徑。
??此外,作為購房者,購房時應當關心房企資質及其經營情況,購買期房者更應該謹慎。同時,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數據搜集與分析,可以及時作出反應進行調控,也可以將各種風險信號傳導至社會,及時給廣大購房者以提醒。
??面對可能出現的房企破產危機,各地政府對開發商自有資金實際狀況進行全面調查,對不符合條件的房企黃牌警告乃至直接給紅牌,實現正常有效的劣幣淘汰,不讓那些不具備正常資質的房企魚目混珠、坑害購房者權益,顯然已成當務之急。
新聞來源http://dl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5-01-18/09355962391463181736662.shtml